

張陽德
肝膽腸外科臨床和內鏡醫學、納米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個性化簽名
- 姓名:張陽德
- 目前身份:
- 擔任導師情況:
- 學位:
-
學術頭銜:
博士生導師
- 職稱:-
-
學科領域:
外科學
- 研究興趣:肝膽腸外科臨床和內鏡醫學、納米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張陽德,臨床醫學外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F任中國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主任、衛生部納米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中國內鏡醫師分會內鏡醫學研究院(中南大學內鏡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湖南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美國國際內鏡醫生協會副主席、美國亞洲國際交流基金會副主席、美國國際爆破工程師協會理事(肝膽管結石爆破)、國家“十五”863高技術專家委員會主題專家、國家“十一五”863納米生物技術重點項目負責人。
中國內鏡雜志、中國現代醫學雜志、中國醫學工程雜志、美國納米科學雜志主編,被評為國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優秀回國人員、十大杰出青年、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專家、湖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終生特殊津貼,曾連任兩屆湖南省青聯副主席,在中央組織部高級專家培訓班學習畢業,是中央組織部直管專家。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美國杰出研究獎、美國世界成就獎、美國亞洲杰出教授獎等多項獎。
張陽德教授從事肝膽腸外科臨床和內鏡醫學、納米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工作多年,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87年國際首創“經膽道鏡下微爆破碎肝膽管內嵌頓結石臨床應用”。1988年國內外領先研制“結腸鏡下激光誘導結腸早癌自體熒光診斷儀”,并分別于1991年和2002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0年將國外PCR技術較早介紹到中國,并研制了“風冷燈熱式PCR儀”推廣應用。 1994年從事“磁納米粒白蛋白阿霉素治療晚期肝癌”研究,取得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1997年開展了我國首例肝隔離灌注治療手術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2001年底成功進行了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肝功能衰竭病人的背馱式肝移植。2002年,提出組建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2004年12月獲國家主管部門批準,2005年分會成立并擔任分會會長,主持承辦每年的全國或國際內鏡醫學大會。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課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課題、國家“863”計劃課題等重大科研課題39項,其中國內國際首創6項。目前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點課題、國家“863”計劃課題等重大科研課題10項。在納米磁性顆粒與內生場熱療結合治療實體腫瘤的研究和納米生物技術治療肝癌的研究方面至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編著了全球第一部《納米生物技術學》、《納米藥物學》專著,中英文版本分別在中國和美國出版, 編著《內鏡學》、《肝膽腸外科進展》等專著12部,發表論文127篇、獲中國和國際專利16項、獲國家新藥證書2項。已培養碩士研究生37名、博士研究生39名、博士后9名。
-
主頁訪問
10637
-
關注數
0
-
成果閱讀
2153
-
成果數
22
張陽德, 張陽德#
ACTA ACADEM IAE MED IC INAE SIN ICAE,-0001,():
-1年11月30日
納米生物技術是納米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在醫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我國納米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先進國家相比,雖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主要集中在納米藥物載體、納米診斷技術、納米生物材料、納米中藥等方面。
納米生物技術, 醫學應用, 進展
-
299瀏覽
-
0點贊
-
1收藏
-
3分享
-
790下載
-
0評論
-
引用
【期刊論文】組織原卟啉IX與大鼠大腸癌在體自體熒光差異的相關性研究
張陽德, 王紹闖, 李年豐, 趙勁風, 張波, 黃林, 譚亮, 劉蔚東
Chin J Exp Surg, November 2004, Vol 21, No.11,-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 組織原卟啉IX含量與大鼠大腸癌在體自體熒光差異的相關性。方法 60只SD大鼠以1,2-二甲肼(DMH) 25mg/kg體重注射腹腔,1周1次,持續18周,成功誘導大鼠大腸癌。20周后以370nm激光誘導自體熒光檢測分析系統采集實驗組大鼠癌組織和正常組織400~700nm范圍內的在體自體熒光;采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檢測癌組織原卟啉IX、正常組織原卟啉IX。結果 各組組織在體自體熒光光譜460nm左右處大多有熒光峰;73%的進展期癌組織、69%的早期癌組織在635nm附近有熒光峰。早期癌組和進展期癌組I635/I460值較正常組大,差異有顯著性(P<0.05),早期癌組和進展期癌組I635/1460值差異無顯著性(P>0.05);正常組織原卟啉IX、早期癌組的組織原卟啉IX、進展期癌組織原卟啉IX含量分別為(317.099±16.859)ng/g組織、(416.814±6.786)ng/g組織和(606.874±21.798)ng/g組織,早期癌組和進展期癌組織原卟啉IX較正常組織原卟啉IX大,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進展期癌組織原卟啉IX較早期癌組織原卟啉IX大,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結論 大鼠正常大腸組織在體自體熒光和大鼠大腸癌在體自體熒光635nm存在差異。635nm處的差異可能是組織原卟啉IX內源性積聚引起的。
原卟啉IX, 大腸癌, 熒光, 1,, 22二甲肼
-
136瀏覽
-
0點贊
-
1收藏
-
3分享
-
201下載
-
0評論
-
引用
張陽德, 潘愛華, 潘一峰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1年11月30日
生物醫學工程, 納米技術
-
118瀏覽
-
0點贊
-
1收藏
-
3分享
-
469下載
-
0評論
-
引用
【期刊論文】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對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bcl-2/bax蛋白表達的研究
張陽德, 黃林, 張蕾, 王榮兵, 王紹闖, 周健, 翟登高
Chin J Exp Surg, November 2004, Vol 21, No.11,-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 (Gal-MADM-NP) 治療大鼠移植性肝癌對腫瘤細胞凋亡bcl-2及bax蛋白表達的影響。方法 采用SABC法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bcl-2及bax蛋白的表達。結果 注射Gal-MADM-NP(腫瘤區加磁場)組免疫組織化學顯示bcl-2蛋白表達陽性率23.53%,低于ADM組54.55%及NS組71.43% (P<0.01),bax蛋白表達陽性率88.24%,高于ADM 組45.45%及NS組28.57%。結論 Gal-MADM-NP組在適當外加磁場的作用下,能夠降低bcl-2蛋白表達,增加bax蛋白表達,促進移植肝癌腫瘤細胞凋亡。
bcl-2, bax, 脫噬作用, 半乳糖
-
80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4分享
-
160下載
-
0評論
-
引用
【期刊論文】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納米粒與阿霉素對大鼠的毒性比較
張陽德, 席浩, 翟登高, 李浩, 王榮兵, 李玉坤, 吳澤建, 黃林
Chin J Exp Surg, October 2004, Vol 21, No.10,-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 比較研究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納米粒 (AGMAN) 和阿霉素 (ADM) 對大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將AGMAN和ADM分為幾個不同的劑量組,觀察靜脈給藥后的兩種藥物的急性LD50,同時將未死亡的動物進行肝腎功能,心肌酶學的檢查,觀察其改變。結果 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納米粒比阿霉素的LD50顯著的提高。動物的肝腎功能損害明顯減輕。結論 AGMAN具有很安全的用藥范圍,對動物的主要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相對ADM也有明顯的減輕。
阿霉素, 納米粒, 毒性
-
72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3分享
-
168下載
-
0評論
-
引用
【期刊論文】熒光分光光度法檢測納米粒運載的阿霉素在大鼠體內的分布
張陽德, 李玉坤, 李浩, 席浩, 龔連生, 潘一峰
Chin J Exp Surg, October 2004, Vol 21, No.10,-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 觀察由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納米粒運載的阿霉素經舌靜脈給藥后在大鼠體內的的分布狀況。方法 全部大鼠隨機分為4組,經舌靜脈,按分組分別注射:游離阿霉素組 (FADM);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 (MADM);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組 (Gal29-ADM);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外加磁場 (Gal29-ADM+M),劑量均為阿霉素2.5mg/kg體重。取全血、心、肺、肝、脾、腎。全血制成血漿,器官組織制成勻漿,鹽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熒光光度計測量。結果 靜脈注射同等劑量、不同劑型的阿霉素藥物后,阿霉素在器官中的蓄積程度從高到低:肝:D靶肝>D非靶肝、C>B>A;心臟、腎、血漿:A>B>D、C;脾:B>A、C、D;肺:B>A>C、D。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注入體內后;在心、肺、肝、脾、腎中的藥物濃度在15~30min達峰值,而半乳糖化后,阿霉素的藥物峰值提前到5min或之前。外加磁場和未加磁場的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組的藥物靶向指數和藥物選擇指數是均高于磁性白蛋白納米粒。結論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納米粒經半乳糖化后,可顯著增強阿霉素對肝臟的靶向性,并顯著降低心、肺、脾、腎、血漿肝外器官的組織阿霉素濃度。利用外加磁場,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臟特定部位蓄積的能力。因此,靜脈注射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納米粒是可行的。
阿霉素, 納米粒, 分布, 熒光
-
217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3分享
-
180下載
-
0評論
-
引用
【期刊論文】外加磁場對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在大鼠體內分布的影響
張陽德, 吳澤建, 江悍平, 龔連生, 潘一峰, 黃林, 席浩, 李玉坤, 王榮兵, 翟登高
Chin J Exp Surg, October 2004, Vol 21, No.10,-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 觀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在正常肝臟中的靶向性,并觀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在全身各臟器的分布特征及外加磁場對其分布的影響。方法 大鼠正中開腹,肝動脈插管并固定,肝動脈注射125I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相當于阿霉素0.5 mg/kg),左外葉加磁場,磁場應用30min,移去磁場后,動物立即處死;對照組:肝動脈注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左外葉不加磁場,30min后,移去磁場后,動物立即處死,立即取靶區肝、非靶區肝、腎、心、肺、小腸、脾及周圍血作γ計數。肝組織作病理切片。結果 注入的納米粒75%~85%分布于肝臟,其他臟器極少。病理切片顯示磁區小動脈見大量納米粒存在,對照組及非磁區肝中納米粒很少見。結論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在正常肝組織中有明顯的磁靶向性;在磁場作用下,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納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臟,其他臟器含量很少;實驗組腎、心、肺、小腸、脾及外周血與對照組的放射活性比較明顯降低;表明磁性物質的存在使這些臟器的相對藥物暴露明顯減少。
磁性, 納米粒, 治療, 肝臟
-
106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3分享
-
104下載
-
0評論
-
引用
張陽德, 毛先海, 龔連生, 李年豐, 范春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1年11月30日
該實驗用125I標記磁性白蛋白納米粒,經荷肝癌鼠的肝動脈、門靜脈及頸靜脈三種不同途徑給藥,旨在比較外置定位磁場與否,各組的肝癌區(磁靶區)、正常肝和肺組織的克組織放射性量以及肝癌區血管栓塞程度,以探求一種較佳的給藥途徑和方法。結果顯示:外置磁場能使磁性白蛋白納米粒在靶區定位聚集,并減少其在非靶區的分布;外置磁場下經肝動脈給藥組的肝癌組織區克組織放射量最高(P<0.01),而其正常肝和肺組織的克組織放射量最低(P <0.01),其肝癌區血管栓塞程度也明顯高于經門靜脈及經頸靜脈組。表明:外置定位磁場下經動脈途徑注入磁性白蛋白納米粒的磁靶向化療栓塞效果最好。
磁性納米粒, 給藥途徑, 肝癌, 化療栓塞
-
100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3分享
-
88下載
-
0評論
-
引用
張陽德, 龔連生, 周少波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觀察白蛋白阿霉素磁納米粒肝動脈給藥與肝動脈給予高劑量的游離藥物在體內生物分布上的差異。通過直接測量組織中阿霉素的濃度,進一步證實白蛋白阿霉素磁納米粒的靶向性。方法:大鼠正中開腹,胃十二指腸動脈插管。實驗組:肝動脈注射白蛋白阿霉素磁納米粒(相當0.5mg/kg阿霉素),左肝外葉應用磁場30min,磁場去除后,動物處死。對照組:肝動脈注射10倍于實驗組劑量的阿霉素(5mg/kg),30min后處死。動物處死后,取靶區肝組織,非靶區肝組織、心、腎、脾和肺搗碎、勻漿,用乙醇提取法提取阿霉素,用熒光光度計測量。結果:實驗組左肝外葉應用磁場30min,磁區肝組織阿霉素的濃度較非磁區肝組織的阿霉素濃度明顯升高,磁區肝組織阿霉素濃度為非磁區肝組織的2.6倍。對照組靶區肝組織和非靶區肝組織的阿霉素濃度無統計學差異。對照組心和腎組織的阿霉素濃度平均為實驗組的9倍以上,脾為4.6倍,肺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而對照組靶區肝組織的阿霉素只有磁區肝組織阿霉素濃度的1/4。實驗組心、腎、肺和脾組織與靶區肝組織阿霉素濃度的比值大大低于對照組。結論:通過納米粒加磁場的方法從肝動脈給予阿霉素在靶區產生的藥物濃度比肝動脈給予10倍劑量的游離阿霉素在靶區產生的藥物濃度高3倍。而在心、腎和脾的阿霉素濃度比對照組大為降低。另外,實驗組心、腎、肺和脾組織與靶區肝組織阿霉素的比值比對照組明顯降低,其意義在于若在靶區產生同樣的阿霉素的濃度,實驗組肝外臟器的阿霉素濃度將大大低于對照組。
肝臟, 白蛋白阿霉素磁納米粒, 生物分布, 磁靶向治療
-
142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3分享
-
123下載
-
0評論
-
引用
張陽德, 龔連生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1年11月30日
目的:觀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納米粒在正常肝臟中的磁靶向性,并觀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納米粒在全身各臟器的分布特征。方法:大鼠正中開腹,胃十二指腸動脈插管固定。實驗組:左肝外葉加磁場,肝動脈注射阿霉素白蛋白磁納米粒(相當于阿霉素0.5mg/kg),磁場應用30min,移去磁場后,動物立即處死。對照組:左肝外葉外不加磁場,肝動脈注射同等劑量的納米粒后30min處死。動物處死后,立即取靶區肝、非靶區肝、心、腎、脾、肺、小腸和胃作γ計數。肝組織作組織學切片。結果:左肝外葉應用磁場30min后,磁區肝組織的放射活性較非磁區肝組織的放射活性明顯增加(P<0.0001),磁區肝組織與非磁區肝組織的放射活性比值為2.6。而對照組磁區肝組織與非磁區肝組織的放射活性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肝外臟器的放射活性明顯降低。除實驗組肺的放射活性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外,其它臟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另外,實驗組:心、腎、脾、肺和小腸與靶區肝組織的放射活性比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胃與靶區肝組織的放射活性比值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注入納米粒的70%~80%分布于肝臟,其它臟器含量極少。病理切片顯示磁區小動脈中見大量納米粒存在,對照組及非磁區肝中納米粒很少見。結論:阿霉素白蛋白磁納米粒在正常肝臟組織中有明顯的磁靶向性,阿霉素白蛋白磁納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臟,其它臟器含量較少。實驗組心、腎、脾、肺和小腸與靶區組織的放射活性比值明顯降低,說明磁場的存在使這些臟器的相對藥物暴露明顯減少。
肝臟, 阿霉素白蛋白磁納米粒, 藥物載體, 靶向性治療
-
97瀏覽
-
0點贊
-
0收藏
-
3分享
-
74下載
-
0評論
-
引用